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仰,这是立身成名的根本。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应该踏踏实实地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长于谋划,才能有所成就。不懂得谋略,不精心策划,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任何人要想做一番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孟子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
曾国藩平生最强调一个忍字,能否忍耐一时的屈辱可证明一个人的心胸是否宽阔、目标是否远大。所以民间自来就有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殃这句俗语。 《易经》说:尺蠖的屈是为了伸,龙蛇的蛰伏是为了保存实力。 老子也说:忍受一时的屈辱是为了将来的荣耀,...
现代人追求实际和利益,都不讲道德,甚至把讲道德的人看作傻瓜或者迂腐。实际上,这是目光短浅者的看法,不讲道德、没有修养的人只能得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做不了大事。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品德高尚,因为德高才能望重,德高才能服众。 《易经》说:君子应该及时地进德修业。 ...
俗话说:修百善自能邀百福,竭千虑自必致千祥。 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行善积德,自然福寿平安,所以根本不必担心前程的凶吉。 疏远邪恶,不做坏事,亲近忠良,多做好事,就会终身快乐。
当今的时代,没有人崇尚诚实和诚心,真诚的人被认为愚蠢。但这只是俗人的浅薄之见而已。俗话说心诚则灵,诚心才能打动人,才能做大事,对别人以诚相待,才会换来别人的真心。玩小聪明、耍小花招所得小利都是一时的,试看古今中外,没有靠雕虫小技和虚伪成就大事的。
所谓体物,就是体会事物的变化发展,从细微之处明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而不被表面现象或者谎言所迷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自己必须具备足够的智慧和眼光,能明确是非准则,分辨自己的行为对错,然后才能够发现外物的微妙变化,从蛛丝马迹判断出事物的真相和形势的走向。 《吕氏春秋》说:事物...
大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不过一饱而已。所以,知足者常乐,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伤害自己。 老子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停止就没有危险,就可以长久。又说: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没有比贪婪更大的错误,只有知道满足的人才能经常满足。
人心不足,欲海无边。但欲望的满足和追求应该有个合适的度,突破了这个度,没有止境地、贪婪地去索取,只能反过来伤害自己。 所以,圣人之道,淡泊无欲。对于身外之物,来就来,去就去,无须牵挂。财物的聚散多寡,官位的高低去就,不值得为之大喜大悲。佛教认为有求皆苦,人的生、老、病、死莫不因为人...
这里讲的是养生之道,也是人生的大道。心是身体的主宰,精神是人的根本。心理混乱,就会在身体上反映出来。精神过度劳累、消耗、散乱,人的根本就动摇了,悲伤和灾难就来了。 这里强调的还是对欲望的节制。欲望的扩张就是对精神的耗散。 《淮南子》说:人的耳目怎么能长久地劳...
常就是常态、常理,就是事物发展变化应该遵循的规律。无常是指无视或者不遵循这些规律,放纵自己,任意而为。其结果从身体上说会伤害身体,从人生上说,就是不走正道,就会招来灾祸。
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以苟且的、不光彩的、不光明正大的方式得到的东西不会长久,因为那不属于你,你得到的很勉强,所以,最后一定会再失去。 《大学》说:以悖逆的方式得到的,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失去。曾子说:记住啊,一定要记住,怎么出来的就怎么返回去,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目光短浅。 ...
人一有贪心和贪念,就容易丧失理智。一旦被贪欲冲昏头脑,就不能把握自己,也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即使利害关系非常明白,也看不出来,所谓利令智昏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贪婪的人容易被物欲和眼前的小利所蒙蔽,招来灾祸。
自满者败,自恃者孤。自以为是,得意忘形,自然就陷入孤立。世上好骄傲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真有才,因而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另一种其实腹中空空,无德无能,但也照样谁都瞧不起。对于后者,失败是自然的;而对于恃才自傲的人来说,骄傲自满,过高地看待自己的能力,不听别人的忠告,陷于盲目,反而把自己的长处变成了短处。...
常言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有很深刻的道理。 这里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既要重用他,就不要怀疑他,如果用而疑之,这对用人者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一方面是出于对事业成败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自身安危的担忧。 《尚书》说:怀疑积...
人都有私心和私利,此乃人之天性。但过分的自私就什么都得不到,相反,真正做到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公无私的人却可以得到一切,这就是私与公的辩证法。所谓: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取天下者也。以及老子说的:夫惟不私,故能成其私。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