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

《素书》原文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是一本类似“语录”体的书,相传是秦朝末年著名的隐士黄石公所著。《素书》语言高度凝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世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学会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一整套法则和经验。
推古验今
原文:“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推”是“究”和“求”,例如推论、推究、推求。例句有: “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 (推勘:审查、细看。由:原因) (《太平天日》)
 
验:检验。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的意思是:研究讨论古人的经验教训,对照检验我们今天的决策和作为,就不会迷惑失误,给事业带来损害。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镜子里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兴盛,也有衰亡;有秦桧、严嵩、李林甫,也有包拯、岳飞、海刚锋。林林总总,万万千千,说它大则可大至沧海寰宇,家国天下;说它小,则可小到一身进退,一生荣辱。
 
“因古人之迹,推古人之心,以验方今之事,岂有惑哉?”(《素书·张注》) 张商英认为研究古人做过的事情,深刻讨论古人的心得体会,认真总结古人的经验教训,然后把古人的成功经验和正确方法运用到今天的实践当中去,就不会有迷惑和疑虑。
 
例如秦王朝只经过短短半个世纪就从兴盛走向了衰亡,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历代的政治家和史学家研究、探讨和总结,司马迁在《史记》中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商君列传、李斯列传都有讲到秦朝从兴到亡的内容,如果认真研读,就会对秦兴秦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西汉早期的政论家贾谊撰写的《过秦论》,对秦帝国从盛转衰而亡有详尽的记载和评议。由于《过秦论》早于《史记》,所以《史记》中的有关秦朝兴亡的内容和评论有许多都来自贾谊的《过秦论》。
 
前朝的历史由后人来总结和研讨,这是一种必然,因为自己讲自己缺乏客观性,会产生片面追求。总结和研讨前朝历史的目的是要总结前朝的经验,接受前朝的教训,引以为鉴,治理国家。但是,推古如果只限于总结,研究和阅读,而不以为借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的意思是说: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的命运,而只能让后人哀叹它;而后代的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以它为前车之鉴,那只能让更后来的人来哀叹它们了。
 
正如杜牧所言,一朝哀叹一朝,一代哀叹一代,历史就是如此。汉朝的人哀叹秦朝,隋晋的人哀叹汉朝,宋元的人哀叹唐朝,清朝又哀叹明朝,自辛亥革命之后,国人至今仍在哀叹清朝。
 
虽然哀叹也是必要的,因为哀叹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但哀叹毕竟是消极的,仅仅哀叹是没有用的,因为哀叹不可能产生积极作用。所以杜牧才强调在“哀之”的同时还要“鉴之”,如此才能避免后人“复哀之”。
 
虽然历史有许多值得“哀叹”的人和事,但同样也存有许多值得“感叹”的人和事,如果后人在“哀叹”的同时,再增添些“感叹”,其“鉴之”效果就会得到大大提升。例如,后人感叹前人的品行,感叹前人的智慧,感叹前人的成就,周而复始,如此这般,一代一代感叹下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像一天好雨,万里春风,把中华大地描绘成一幅四时和泰、万象鼎新的美好图景。
 
如何才能让后人把哀叹变为感叹来加以传承呢?简单地说,就是以前朝的明君贤臣为榜样,以他们的成功经验为镜子,摒私欲、弃恶行、为善举;为国为民、尽职尽责,努力实现政通人和,物阜民安。
 
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2000多年前的,一个是200多年前的。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晏婴因为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外交本领,受到了齐国国君齐景公的信任和重用,命他为齐国宰相。
 
晏子身为齐国宰相,官高位显,俸禄优厚,但晏子的生活却十分简朴,他每天上朝,坐着一辆破车,驾着一匹劣马,景公看见了就问他:“你拿的俸禄也不少呀,为什么乘这样的破车劣马?”晏子回答说:“有赖于您的恩赐,才使我的家庭和全国老百姓都能得到您的好处。我能吃饱穿暖,有破车劣马,维持生活,对我来说足够了。”
 
景公听了晏子的话,于心不忍,心想我的宰相怎么能乘这样的车呢?于是派一个名叫梁丘据的官员赠送给晏子一辆诸侯才能乘坐的豪华“轿车”和四匹体壮膘肥的骏马。但晏子依然百般推辞,不肯接受,景公得知以后很不高兴,连忙把晏子叫来对他说:“你不接受车马的话,我也不乘坐马车了。”
 
晏子赶忙对景公说:“我并不是不接受您赠送的车马,因为我是您指派管理百官的官员,我应该率先垂范,从我做起,带头节俭衣服、饮食的供养,做齐国人民的表率。即使我现在这样做,仍感到做得还不够,担心自己生活奢侈而不能履行我的职责。现在有好车好马,你乘,我也乘,把老百姓放在一边不管不问,我怎么还能去阻止那些过着奢侈生活而不履行自己职责的人?”景公听了晏子话说得有理,气也消了,火也退了,豪车骏马也就不送了。
 
可事情并未到此结束,一次景公宴请群臣喝酒时,大夫陈桓子对景公说:“请您罚晏子喝酒。”景公莫名其妙,问桓子这是什么缘故?
 
陈桓子说:“晏子穿着粗布衣服,坐破旧的车子,并驾劣马来上朝,是故意隐瞒君主的恩赐。”
 
景公认为桓子的话有道理,就要晏子自罚三杯。
 
晏子被搞得一头雾水,问为什么要他自罚三杯。陈桓子说:“君王赐予卿位使你身份尊贵,赏赐你百万让你家业富足。群臣的爵位没有比你尊贵的,俸禄没有比你优厚的。现在你穿着粗布的衣服,坐旧的车子,并驾劣马来上朝,就是有意隐瞒君主的赏赐,所以罚你的酒。”
 
听罢桓子一通论议,晏子淡淡一笑,转回身问景公:“请问君王,我是先罚酒再辩解,还是先辩解再罚酒呢?”景公说:“那就先说说再喝酒吧!”
 
晏子说:“君王你赐予我卿位来使我自身显赫,而我并不是为了显赫而接受它,而是为了执行你的命令;赏赐我百万来使我家业富足,而我并不是为了自身富足而接受它,而是为了疏散你的赏赐给别人。我听说古代臣子有接受丰厚的赏赐却不顾及自家族人的,人们就会追究他的过错;主持事情保守职位但不能胜任的,人们就会追究他的过错。我是这里侍奉君王的官吏,我的父亲兄弟家人,如果有流落乡野田园的,这是我的罪过;在我统领之下,在外地任职的官吏,如果有流窜逃亡的,这是我的罪过;兵器盔甲不完备,战车没修造好,这也是我的罪过,不过乘破车劣马来朝见你,不是我的罪过。”
 
晏子接着说:“我因君王的赏赐,使我父亲的亲族没有不乘车的,母亲的亲族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的亲属没有受冻挨饿的,国家贫寒的士人等待我的救助之后才能生火做饭的有数百家,像这样做是隐瞒你的赏赐呢?还是彰显你的赏赐呢?”
 
听了晏子的一席话后,群臣大为感动,一致称赞晏子是齐国所有官员的表率。
 
另外,还有一个200多年前的就是王尔烈。
 
王尔烈是辽阳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嘉庆帝的老师,参与纂修《四库全书》。
 
王尔烈不仅文采好,有“关东才子”之称,而且为官数十年,不贪不腐,不媚不骄,不仅深受嘉庆帝的信任,而且也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
 
有一回王尔烈被任命为江南主考,考试结束,王尔烈返京复旨,谈完公事,嘉庆帝突然问王尔烈家境如何?王尔烈回答说: “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具半仓书。” 嘉庆帝早知王尔烈家境贫寒,这时听王尔烈亲口所言,证实不虚。嘉庆帝当时出于何种考虑不得而知,但他当即派给了王尔烈一个与身份和专业并不对口的差事,让他到安徽铜山去铸钱。
 
王尔烈奉旨去铜山铸钱三年,一日奉诏回京,君臣见面后,嘉庆帝问王尔烈:“这几年怎么样?”王尔烈当即听出了嘉庆的言下之意,他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长袖里掏出三个铜钱,交给嘉庆。皇帝仔细一看,这几个磨得溜光锃亮的钱都是铸钱的样钱。此时王尔烈才恭恭敬敬对嘉庆说: “老臣除了这三个铜钱,依然是两袖清风,一无所存。” 嘉庆帝深知王尔烈是个不敢多贪一文钱的老实人,此时得到了印证,感动之余,封王尔烈为“ 老实王 ”。
 
这一天,王尔烈告老还乡,一支浩浩荡荡的驴驮子队跟随王尔烈从京城出发,看热闹的人站满大街小巷,纷纷议论:“什么老实王,是假的。”“什么两袖清风,早就贪够了。”不多久这话就传到了嘉庆帝的耳朵里,马上下令截查,并招来王尔烈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追问:“驮子队装载的是什么东西?”王尔烈回答说:“不过是皇上赏赐给为臣的财物。”嘉庆帝说:“你告老还乡,我所赐不过千两白银,还用得着大队驴驮载吗?”王尔烈不动声色,只好请求查验。经过查实,大家瞠目结舌,原来驴驮子上装载的全是破砖烂瓦,嘉庆帝十分不解,问王尔烈,你告老还乡,带这些破砖烂瓦干什么?王尔烈说: “臣家里只有三间茅屋,回去无栖身之地,为此我拣了些破砖烂瓦,驮回去作盖房之用。” 嘉庆帝十分感动,下旨在王尔烈故乡辽阳修了一座翰林府。翰林府盖成之后,王尔烈把正厅作了义学馆,自己则居住在偏房。
 
讲了两个故事,只是为了说明在历史的镜子里不但有许多阴暗的、血腥的、道德沦丧的人和事,而且还有许多类似于晏子、王尔烈这样为官清正,廉洁自律的达官贵胄。只要我们有心去寻找,就能发现他们的身影;只要我们真心效仿,就能成为圣君贤臣。所以,在以史为镜的时候,不要只看到镜子里丑恶的、负面的、为人所不齿的影子,更要看到那些光鲜的、正面的、为人所敬仰的另一面。 
上一篇:瘅恶斥谗
下一篇:先揆后度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