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揆后度

原文:“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揆”和“度”是同一个意思,《说文解字》解释: “揆,度也。” 是指推测和估量。例句有: “临渊揆水,而浅深难知。”(陆机《演连珠》)“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汉书·律历志》)
 
“应卒”的“卒”在这里并不是指兵卒,而是“突然”的意思。例句有: “军旅卒发。”(《后汉书·仲长统传》)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的意思是说,凡成大事者,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对事情的走向和结果都要认真评估,然后作出预测和判断。揆情度势,先谋后动,对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在事前想好应对策略,防患于未然。一旦事情发生逆转,由于有了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所以也能从容自如,不至于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先揆后度”,大多是应用在军事行动上。用兵打仗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孙子兵法》特别强调有战争主导权的国君将帅对待战争要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子兵法·火攻篇》) 孙子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没有利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要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愤懑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愤懑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道理。
 
与此同时,孙子还要求战争双方都要在战争之先对能否赢得战争的七个条件:即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孙子兵法·始计篇》) 进行测评,然后根据敌我双方态势、兵力部署、物资保障、自然条件、战略目的和战术应用等诸方面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先揆后度,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左传》记载,公元前638年,邻近晋国的一个小国邾国(现山东枣庄附近),因为部分国土被鲁国占领的原因,出兵攻打鲁国,鲁国国君僖公根本瞧不起邾国,不做任何准备就准备出兵抵抗。大臣臧文仲说:“一个国家不论大小,都不可以轻视它。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即使是国家再大,人口再多,也是不可以仗恃的。《诗》上说: ‘遇事要小心谨慎,要有恐惧感,如同面临深渊,如同踏上薄冰。’ 《诗》上还说: ‘警惕啊,警惕啊!天道是光明无私的,得到天道不容易啊!’ 先王有那么美好的德行,还没有不害怕的时候,也没有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何况我们现在还仅仅是一个小国呢?君王不要认为邾国弱小,连黄蜂、蝎子都有毒,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呢?”
 
臧文仲要求僖公对邾国的进犯要高度重视,在用兵之前要预先做一些调查、研究、预测和估算,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尽力做到在战斗过程中能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确保战役万无一失。
 
僖公恃物自傲,有恃无恐,一意孤行,根本不把文仲的谏言当作一回事,认为是过于谨慎,简直是多此一举。然后亲自率军还击邾军,八月丁未日,僖公和邾国军队在鲁国一个叫升陉的地方开战,结果鲁军大败,邾军在战斗中缴获了僖公的头盔,并把它悬挂在邾国的鱼门上。
 
实践证明,“先揆后度”不仅应用在军事上能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如果应用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同样也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例如制定一项新的方针政策,推行一个新的法律规定,事先都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经过分析评估,对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充分论证,然后反复修订,以便新政出台后能顺利实施。又如计划新上一个项目工程,事先也要对该项目的投入和产出作出估算,盈利能力作出预测,严格禁止“上马”未经科学论证的“长官意志”工程,避免投资失误,造成损失。
 
世事难料,为了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不仅要通达人情世故,而且要明白事理常规,揆其得失,度其可否。 “料事于未行之先,应机于仓卒之际,先能料量眼前事务,后有定度所行事体。”(《素书·王氏注》)
 
例如:为官者能在贪污第一笔钱款,收受第一次贿赂的时候,能够揆情度理,想到“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古训,意识到事情终归会败露,结果会罢官、坐牢、杀头,最终落得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此时若能幡然醒悟,就此收手,也可落得个犯罪中止而从轻发落;即便是贪污受贿,腐败堕落,成为贪官,如若能在案发之前放弃侥幸心理,认识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投案自首,也能被认定有“自首”情节而得到从宽处理。
 
又如: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保证自身安全和善始善终,当事者更要头脑清醒、认清形势、提前算计、妥加安排,然后实行,如此才能排除隐患,避免差错,达到稳操胜券,万无一失。
 
王翦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员战将,曾为秦国战胜赵国,平定燕国,降服魏国立下汗马功劳。
 
当时秦国有一个年轻将领李信,作战勇敢,曾率领几千士兵活捉了燕国太子姬丹,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
 
秦始皇想攻占楚国,就问李信需要多少军队,年少气盛的李信回答说:“不超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需要多少军队,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了,为什么这么胆怯!李将军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派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兵马南下攻打楚国。王翦的话没有被采纳,就托病告老回到老家频阳(陕西富平县境内)休养。李信和蒙恬在伐楚战役初期进展比较顺利,攻占平舆和寝丘之后,又直下鄢邑和郢邑两城,正当李信和蒙恬乘胜前进,东西并进,准备在城父(安徽亳州)会师之际,项伯率领的楚军紧随秦军之后,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停息,终于大败秦军,攻下两个堡垒,杀死七个都慰。
 
秦始皇得到消息后,愤怒异常,为了挽回败局,亲自到频阳当面向王翦道歉:“我因为没有采纳将军的意见,李信果然使秦军受辱。现在听说楚军天天向西挺进,将军你虽然有病,难道忍心不管我吗?”王翦推脱道:“老臣体弱多病,脑子糊涂,希望大王另选良将。”秦始皇再次劝说:“好了,将军不要再推辞了!”王翦说:“大王如果一定要任用我,那就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同意了王翦的要求,在王翦率军出发时,亲自送到灞上。临别之际,王翦请求秦始皇赏赐他良田、住宅、园林、池塘等。秦始皇说:“将军你放心去吧,难道你还担心贫穷吗?”王翦说:“作为大王的将军,即使有功劳,终究也难得封侯,所以趁着大王信任我的时候,我也及时请求些园林、池塘作为子孙的产业罢了。”听罢,秦始皇大笑不止,答应了王翦的请求。
 
王翦率兵到了关口以后,又五次派使者回朝请求秦始皇兑现赏赐的承诺。此时有人对王翦说:“将军如此追求赏赐,也太过分了吧。”王翦严肃地说:“不对,秦王粗暴而不信任人,现在倾尽秦国的军队全部交给了我,如果我不多请求田地住宅作为子孙的产业,让秦王认为我没有野心,以此来稳固自己,难道还要让秦王来怀疑我吗?”
 
王翦是聪明的,他在领兵出征前就为自己谋好了后退之路。他知道,自从秦始皇把六十万大军交给他之后,秦始皇已经不再担忧楚军的进犯,进而担忧的是他王翦会不会反叛。所以他要让秦始皇放心,让秦始皇知道自己没有野心,也不会反叛,自己所追求的不过是一座住宅、几亩良田、些许园林和池塘罢了。
 
《素书》关于“先揆后度,所以应卒。”的意思是,身居上位的执政者,无论是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还是在为了维护自身权益的事情上,事先都要有所预测和判断,事后也要作出评估和总结,以便从中找出问题、不足和差距,然后进行修复和完善,以应对突然发生的情势和变故。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