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欲无艺

原文:“薄施厚望者不报。”
 
薄:少。如“广种薄收”;“薄”同时与“厚”相对,成语有“厚今薄古”。
 
“施”是施舍,给予恩惠。例句有: “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旧唐书·黄巢传》)
 
厚:深、重。例句有: “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杜甫《石笋行》)
 
望:盼望、期望。例句有: “欲望百姓亲附。”(曹操《收田租令》)
 
报:报答、回报。例句有: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左传·成公三年》)
 
“薄施厚望者不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做了一点好事,给人一点小的好处,指望得到丰厚的回报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如愿的。
 
俗话说: “施恩图报非君子。”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对他人施有“滴水之恩”,便指望得到“涌泉相报”的人还是有的。
 
施惠助人,是一个人道德情感和自觉行为的有机组合,目的是帮助,而不是回报。
 
一个人如果做了一点好事,便以为不得了,企盼因此得到受益者给予高额回报。如不能如愿,便怨气十足,什么“忘恩负义”“没有良心”等责骂之词不绝于口。这种“薄施厚望”的人,做好事的目的是为了出名和受惠,是为了“一本万利”,是受到私心贪欲的不良动机所驱使。
 
“贪欲无艺”(《国语·晋语八》) 意思是:人一旦有了贪欲之心,就会无休无止,永无止境,但结果总是难以如愿,甚至为此引来不测之祸。
 
“施恩图报”和“薄施厚望”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都是证明“薄施”者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而假以仁义的思想境界和行为准则。
 
不过,《素书》中的“薄施厚望”并非是指民间来往的小恩小惠,其所涉及的范畴是更高层次的执政官员。
 
为官为民,天经地义。身为主政一方的地方官员,不能因为做了些分内的事,便自以为是“施恩于民”的“救世主”,沽名钓誉,偿其大欲。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为官者正常地履行公职行为就存有额外的、非分的思想,把为民服务演变为商品交易,期图厚报,就极易跌入腐败泥淖,引起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无数事实证明,那些给官员行贿的、送礼的,都是施“恩”图报的,他们巴结你、讨好你,给你送钱、送物、送美女,都不是凭空的,他们的目的就是利用你手中的权力,得到十倍、百倍、千倍的回报。
 
感恩情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常言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例如韩信当年未出道时,穷困潦倒。一日,韩信在城垂钓,一位洗涤丝绵老婆婆见韩信饿了,就把饭给他吃,连续多日,韩信很感激,对老婆婆说:“以后我一定重重地报答你。”果然,韩信成名之后,被封为楚王。韩信到了自己的封地,召见曾经给他饭吃的老婆婆,赏给她一千金。所谓 “一饭千金” 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知恩、报恩,这是受恩者朴素、真诚、发自内心的情感,是自愿的,这与“施恩”者的索求、要求是有本质区别的。
 
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官场上,“薄施厚望”者大有人在,而“厚施薄望”“施恩不望”者也不乏其人。
 
世说新语》记载了一个故事:公元327年,晋成帝在任时,历阳内史苏峻发动暴乱,朝中大臣庾亮率兵讨伐,苏峻发誓要杀光庾亮族人。当时,庾氐族人四散而奔,时任吴郡内史的庾冰在所有官吏都弃他而去时,身边只剩下一个差役跟着他。当他们两人在钱塘口遭遇追兵时,差役用席子把庾冰藏好,帮他躲过了一劫。后来在市镇码头,又遇到搜查士兵,差役随机应变,把庾冰藏在船上,自己抱着一坛子酒,假装喝醉,手指船舱,对士兵说,庾冰就在那里,你们还不去捉他。追兵以为差役说的是醉话,就走开了,庾冰又再逃一劫。
 
后来,苏峻之乱得以平定,庾冰要报答这个差役,差役说:“我是个差役,保护长官的安全是我的职责。”拒绝对他的赏赐。庾冰坚持一定要报答,问他需要什么。差役见再难推辞,便说:“我是个下人,经常发愁的是不能痛快地喝酒,如果能让我后半辈子有足够的酒喝,这就行了。”
 
危难之时见真情,差役救了长官的命,如此时他借机要个官位,多要些钱财,庾冰肯定会满足他。但他的要求只是 “相报以酒” 。
 
这个差役不仅品德高尚,而且也很聪明,他“厚施薄报”的结果是既接受了受恩者的回报,又安抚了受恩者的报恩之心,成就了一段 有恩必报 , 施恩不图报 的千年佳话。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