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而勿拒

原文:“既迎而拒者乖。”
 
迎:迎接、欢迎。是接纳、接受、允许、同意的意思。成语有“迎来送往”。
 
拒:拒绝,是不同意,不接受。成语有:“拒人以千里之外”。
 
“既迎而拒”是表面表示欢迎,而内心拒绝,或者是已经同意,后来又反悔等相互矛盾、行为不一的情形。
 
“乖”字在古代是违背、不协调的意思。例句有: “内外乖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徽》) 意思是内忧外患,情况严重可致亡国。
 
“既迎而拒者乖”这句话的关键字是“拒”。
 
“拒”是拒绝。例句有: “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荀子·成相》)
 
例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再婚家庭,未婚之前,对对方的前婚子女做出了包容和接受的承诺,但由于缺乏感情基础或其他原因,婚后态度发生了改变,对前夫(妻)子女加以排斥拒绝。为此,再婚夫妻之间矛盾不断,争吵不休,形成分又分不开,合又合不拢的尴尬局面。
 
所以举这么个例子,意思就是在作出“迎”(接受)的决定之前,要深入思考,慎重行事,对“迎”或“不迎”作出正确选择,既“迎”就不要再“拒”,否则就不迎。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产生对立情绪,引发矛盾和不愉快。同时也可避免引“狼”入室,喧宾夺主,发生“请神容易送神难”,使自己陷入左右为难的两难境地。
 
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取得了荆州、襄阳两郡的管辖权,但这两郡都是东吴孙权的地盘,在“联吴拒曹”的旗帜下,刘备占着东吴的领地显然有点不地道。孙权虽然多次派人讨要,但刘备却以“借”为名,赖着不走。不过,总赖着也不是长远之计,所以刘备、诸葛亮谋划如何西进巴蜀,实现诸葛亮“三国鼎立”的战略意图。恰巧,正当刘备“瞌睡”之时,却有人送来了“忱头”。这是个什么样的“忱头”呢?
 
原来,西蜀的益州牧刘璋凭借长江之险,蜀道之难,偏居一方,安然自得。不料汉宁太守张鲁受中原战乱的影响,竟蠢蠢欲动,意图出兵巴蜀,攻取西川。益州牧刘璋虽为汉室宗亲,但生性懦弱,得到张鲁攻川的消息后,既怕且忧。当聚集众官商议时,“别驾”(官名,副州长官)张松愿出使许都,游说曹操兴兵取汉中,到时张鲁拒敌不暇,就无力进军蜀中。
 
谁知这个“唯才是举”的曹丞相还很注重“貌”,他见张松额镬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人物猥琐,先有五分不喜,在交谈中,又闻张松语言冲撞,便面有怒色,拂袖而去。
 
张松游说曹操不成,转而又想到刘备,便转道荆州,刘备闻言,喜不自胜,先派赵云接张松于郢州界口,又命关羽在馆驿前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然后摆酒接风。第二天一早,刘备与孔明、庞统亲自来接,张松受宠若惊,大喜过望。
 
随后双方谈得投机,话语坦诚,张松离别之际,向刘备献上西川四十一州地理图,使刘备引兵入川,而后替代刘璋为益州之主。先前所说的所谓“枕头”,就是张松奉献的这张“地理图”。
 
张松回去之后,向刘璋作了汇报,刘璋认为刘备是同宗同祖,如果能请得刘备入川拒敌,张鲁、曹操就不敢窥视西川。然后修书一封,依照张松的推荐,派法正、孟达迎接刘备。此时,虽然先后有大臣黄权、王累等人以死相劝,望刘璋切莫听信张松之言,如若引刘备入川,实为西川心腹大患。但刘璋主意已定,对黄权等人的劝阻概不应允。
 
刘备入川之后,驻守在葭荫关,一边安抚民众,争取民心,一边以此为根据地,扩大实力,以图实现一统巴蜀,复兴汉室的战略目的。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刘备进入西川,与刘璋称兄道弟,握手言欢之际,暗中与刘备勾结的张松不慎将一封内容是敦促刘备迅速发兵的密信落入刘璋手里。刘璋阅后大怒,不但下令尽杀张松全家,而且差人送报各处关隘,不许放刘备一人一骑入关,想把刘备困死在离成都三百余里的涪城。
 
涪水关的守将杨怀、高沛对刘备入川极为不满,现在得到刘璋军令后,两人合谋准备刺杀刘备。但在行刺过程中被庞统识破,被黄忠、魏延杀死,涪关失落,蜀兵尽皆投降,刘备声威大振。
 
刘璋得到消息后,深悔当初不听劝阻,引狼入室。此时不得不调集五万大军,星夜往守雒县,以拒刘备。自此之后,刘璋与刘备反目成仇,经过数次战斗,刘璋终于难以抵抗,不得不将西川奉献给刘备,而自己则被打发到一个偏远山城广元“安度晚年”。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刘璋请刘备,虽有所图,但也真心实意,对周围人的劝阻是充耳不闻,当发现错误时则为时已晚,最后丢失了西川。
 
所以说,“神”是不能随便请的,万一请来“瘟神”,你是“拒”也拒不掉,“送”也送不走,如果你既迎来而又强拒,就会惹出“乖”的麻烦。怎么办?结果只能是自认倒霉,独自吞咽这颗别人无法品尝的苦果。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