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群下外异者沦。”
“群”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这里所指的是人。例句有: “吾离群而索居。”《礼记·檀弓上》 意思是离开同伙,自己去过孤独的生活。
“下”对应的是“上”,“群下”的意思是大部分居于下位的同伙人。
“异”是不同。例句有: “世异则事异。”(《韩非子·五蠹》) “外异”是意见不同,离心离德,上下之间认识并不一致,怀有脱离这个群体的异心。
沦:沉没、陷落。例句有: “中原沦陷且百年。”(《宋史·丘崇传》)
“群下外异者沦”的意思是:如果国君不仅无能,而且无德;不仅政治腐败,而且生活奢靡;不仅措置失宜,而且凶残暴戾;既无驾驭群臣的能力,也无聚拢人心的品行,因而导致人人自危、众叛亲离、避而远之。此时,就会出现国家沦亡的危局。
“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孟子·离娄下》) 孟子的意思是,君主残暴无德,无辜地杀害(惩罚)士人(读书人),做大夫的就可以离开这个国家;无视百姓生死饥寒,没有原因地残害百姓,做士人的就可以迁往别处。
孟子这段话的潜台词是,如果老百姓因饥荒和杀戮而九死一生,朝中的官员和读书人都逃往外地,君王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此时,国家沦亡也就必然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
所谓的“群下外异”,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众叛亲离”。
“众叛亲离” 一词出自《左传·隐公四年》。
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谋杀了自己的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弑兄篡位,这件事引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州吁为了转移矛盾,借口替先君报仇,勾结宋国、陈国、蔡国,围攻郑国。鲁国国君见此情景,就询问众仲:“卫国的州吁能成功吗?”众仲答道: “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众仲回答的这段话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我只听说用德行安定百姓,没有听说用祸乱的。用祸乱,就像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反而弄得更加纷乱。州吁这个人,仗恃武力而安于残忍。仗恃武力就没有人民,安于残忍就没有忠心的人,众叛而亲离,难以成功。军事,就像火一样,不去制止,将会焚烧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暴虐地使用百姓,不致力于建立德行,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就一定不能免于祸患了。
众仲的回答,说明了无论是众叛亲离,还是群下外异,都表示由于国君失德,从而失去民心,遭到众人反对,处境十分孤立,结果都会如同州吁一样,落得个国破家亡、身首异处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