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切问

原文:“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素书》这一节讲的是学习。“博学切问,所以广知”这句话比较容易理解。前半句“博学切问”主要有两重含义:一重是即便是有了很渊博的学识,仍然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第二重含义是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你才可能学识渊博。有了渊博的学识,自然知识就“广”了,什么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政治军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你就能更好的临朝施政,治理国家,为人民服务。
 
学无止境,学习贯穿人的一生,只有开始的时候,没有结束的时候,民间谚语“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对学习、学习、再学习最好的注解。当代伟人毛泽东一生酷爱学习,一本《资治通鉴》反复通读了四五遍。而且博览群书,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哲学之外,甚至还涉足自然科学,即使到了晚年,还孜孜不倦地学习英语,毛泽东爱学习、爱读书、会学习、会读书是我们后代人的楷模。
 
历史上还有一位勤读好学、以学养生的皇帝,就是乾隆帝。根据清史资料记载,乾隆帝自6岁入学,接受了20余年的正规教育,这些年里,他和其他皇子一道每天顶着白纱灯进书房,日暮时才辍学,诵经研史,吟诗作文,或者骑马射箭,每天学习时间超过10个小时。
 
乾隆帝继位之后,更是 “无日不酌古准今,朝吟暮诵,无日不构思抽秘,据案舒毫” 。学习热情丝毫未减。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亲自将自己之前的文章进行删改,辑成《乐善堂全集定本》三十卷。
 
古往今来,“博学切问,所以广知”的知名人士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或许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的事例。
 
虽然“博学切问,所以广知”,热爱知识,探求学问的大有人在,但不读书、不看书,不爱学习、拒绝知识的人也不在少数。例如现在书店里有很多书,但买书的人却不多;图书馆里有很多书,但看书的人借书的人却很少。甚至还听说,高考结束之后,大学毕业之后,在校园里还经常发生学生焚书事件,这是倒退,还是进步?如果说这些现象不能算作倒退的话,那可以肯定这也不能算是进步。
 
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倒还罢了,而现在许多具有高中、大学以上学历的中青年,同样是不读书、不学习,迷恋上网、找网友、玩游戏、打探小道消息。当然也有上网看书的,不过看的多是些男欢女爱,打情骂俏,阴森恐怖,玄奥迷幻等缺乏知识层面的庸俗读物。即使是一些所谓素质较高的公务人员,工作之余静下心学习一些东西,研究一点东西的也不在多数。
 
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人把学习看得太过功利。为什么学习?当然大部分人还是为了追求学问,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运用到治国理政方面去。平心而论,也有不少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一块“敲门砖”,用这块“敲门砖”敲开小学、中学、大学的门,敲开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门。为了能敲开好学校、好单位的大门,就会不遗余力追求这块“敲门砖”的含金量,一旦所有大门都已经打开,这块“敲门砖”就失去了使用价值,那“学习”在一部分人的心中就变成一道非常奢华、难得一尝的美食。
 
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说: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对镜则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意思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读书人,如果三天不读书,胸中就少了学问和做人的道理,镜子里显露的是一副可憎的面孔,与人交流的语言也枯燥无味。
 
人的生存需要两种营养:一种是“物质营养”。物质营养可以通过饮食获取,一个人如果三天不吃东西,就会饥饿难耐、面容憔悴、气息奄奄;另一种是“精神营养”。精神营养必须通过读书才能得到,所以黄庭坚认为:人一旦三天没有输入精神营养(读书),就如三天没有吃东西是一样的,言无新意(饥饿难耐)、面目可憎(面容憔悴)、义理不通(气息奄奄)。在这里,山谷先生把不读书的危害描述的既生动形象,又颇具哲理,很值得我们现代人的深思和玩味。
 
黄庭坚之所以这样讲,据说这种不读书现象不仅现在有,古时也有,只不过现在的怠学倦学现象更值得反思,更令人担忧罢了。
 
隋代官场奇才汪辉祖撰写的《官箴·读书方可明理》一文中说道:
 
“每见幕中公暇,往往饮酒围棋,闲谈送日,或以稗史小说消遗自娱。究之无益身心,无关世务,何若屏除一切,读有用之书,以之制事,所裨岂浅鲜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经常看见幕帷中公暇的时候,幕友们总是饮酒下棋,闲谈聊天打发日子;或者以野史、小说之类作为自娱,消遣时光。仔细探求这些做法,我觉得于身心没有多少益处可言,也与政务没有关系,哪里比得上摒除一切干扰,清静寡欲,读点有用的书籍,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处理政务中去,所获得的裨益好呢。
 
依照汪辉祖的意思,笔者以为,如果那些热衷打麻将的人,不再打麻将;热衷上网聊天的人,不再上网聊天;迷恋电子游戏的少年儿童,不再迷恋电子游戏,大家都能把多余的时间用在读书学习上,那我们现有的书店、图书馆就会出现摩肩接踵、门庭若市的动人情景。如果大家再能把通过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学习上、工作上、社会上,用在提高自己的素质上,那么,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不是心想事成、指日可待。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