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

《素书》原文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是一本类似“语录”体的书,相传是秦朝末年著名的隐士黄石公所著。《素书》语言高度凝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世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学会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一整套法则和经验。
知足知止
原文:“吉莫吉于知足。”
 
吉:吉祥、吉利。成语有“吉祥如意”。例句有: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诗经·唐风·无衣》)
 
“吉莫吉于知足”的意思是:要想凡事都能顺心如意,吉利安然,而且长久坚持,贯彻始终,关键在于知足。
 
“人心不足蛇吞象”,讲的是一个人由于贪心不足被蛇吞入腹中的寓言故事。虽然故事有多个版本,说法并不相同,但“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话作为警世格言,告诫世人不要贪婪,保持知足常乐的健康心态都是一致的。
 
“知足”是一种心态,俗话说:“广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珍馐百味,日食不过三餐。”过多的欲望,过多的追求,过多的计较,得到的只是一种虚荣,而这种虚荣将会带来羞辱和痛苦,灾难和祸害。
 
老子说: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 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老子认为,许多人为了求名利、贪财物而不顾危害,甚至不惜性命是十分危险的,告诫世人要知足知止,顺其自然,就可以天长地久。老子还说:“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老子·四十六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哪一种祸害比不知满足更大,没有哪一种灾难比贪得无厌更令人心痛。所以晓得满足为止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有人认为老子的这种思想是消极的,是提倡世人要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事实证明,这种理解是偏颇的。老子的所谓“知足知止”和“满足为止”的思想指的是不要对物质的过分追求,保持平和心态,做到知足常乐。
 
“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意思是:欲望如果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构成欲望的条件;占有如果不知道休止,就会失去构成占有的条件。一个不知道满足的人,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有满足,而一个占有欲望不知道停止的人,那么他永远都不会“金盆洗手”。为什么贩毒的人一贩再贩,赌博的人一赌再赌,贪腐的人一贪再贪,都是因为“知足之足”和“知足知止”平和心态的缺失。
 
诚然,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境,但如果能保有一份“知足常乐”的平静,则是淡泊名利的一剂良药。知足者,并非放弃追求,而是对自己现状的肯定。因为知足,所以他很快乐,因为快乐,所以他能以更好的心态去追求未来。 知足者,贫穷亦乐;不知足,富贵亦忧。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得意的原因除了颜回学习好、守仁义之外,同时还有甘心清贫,知足常乐的高尚品质。孔子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意思是: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呀!一箪饭,一瓢饮,住在简陋的小屋,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而颜回却生活得很快乐。颜回的品质是多少高尚呀!
 
颜回能得到孔子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他自感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虽然在贫穷的环境中照样可以快乐幸福地生活。
 
人生所需,其实很少。为官者在任期间应把精力放在执政为民上,大可不必费尽心力攫取许多不义之财,到头来终归是一场灾难。和坤当年如果能够知足知止,何至于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抄家问斩的下场?现如今一些官员虽然位高权重,薪酬丰厚,但仍不知足。有了灰色、黑色收入也不知止,贪得无厌,动辄成百上千万,结果如何呢?结果是用又不敢用,放又没处放,“洗”又没法洗,终日提心吊胆,夜里一声门响都会心悸不止,其下场还不是与和坤差不多,丢官、抄家、坐牢。而此时10个贪官10个后悔不已,若非自己贪婪,怎会丢掉那顶前呼后拥的“乌纱帽”,落得个阶下囚的下场。不过自己种的苦果还是得自己品尝,这种自讨苦吃的往事只能自己在铁窗内独自回味。
 
现在,我们再来拿前面讲过的张良与韩信来说事。
 
楚汉相争,张良和韩信一文一武是刘邦的左膀右臂,为大汉帝国的创立建立了丰功伟绩。江山打下来了,但两个人的境遇却发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张良谢绝自选三万户的封赏,只要求一个既贫又小的留县作为自己的封地,后人大都认为这是张良低调做人,寻求自保的策略,同时也有人认为这是张良淡泊名利、知足知止的品质。不过在笔者看来,寻求自保与知足知止是相互依存,并不矛盾的。《素书》关于“吉莫吉于知足”的“吉”就是吉祥平安,而吉祥平安的前提条件就是知足知止。
 
同样是大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韩信的结局就大为不同了,经萧何反复推举,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在此后的数年间,韩信率兵东进,占领魏国,打败代国,攻击赵国,降服燕国,一路顺风顺水,势如破竹,为汉王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汉王四年,平定齐国之后,韩信在志得意满之时,私欲开始膨胀,他派人奏请汉王任命他为齐王,刘邦虽然气恼异常,但为了安抚韩信,免生事端,他听从张良、陈平劝说,不动声色,派张良到齐国直接立韩信为齐王。韩信的野心和贪婪使刘邦对他产生了警觉,同时也为韩信后来的灾难埋下了祸根。
 
韩信被立为齐王之后,调集兵力,与汉王合兵垓下,围歼楚军。楚军战败,项羽自刎,楚汉相争以汉军获胜而终结。
 
江山打下来了,韩信却因他的野心和贪欲使刘邦加强了防范。汉王五年(前201年),项羽兵败自刎后不久,汉高祖刘邦采取突然袭击,夺去了韩信的兵权,先是改封为楚王,后改封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官之后,并未进行深刻反省,改过止非,反而日夜怨恨,经常闷闷不乐,后来竟与巨鹿郡守陈豨相勾结,图谋造反,被吕后得知后,与萧何用计,骗得韩信进宫,在长乐宫将韩信杀死。
 
张良与韩信功高盖世,一个平安坦然,一个却不得善终,究其原因,这就是知足和贪婪的根本区别。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意思是,上天生下众民,本来都是向善的,后来由于各种诱惑,心态发生了变化,很少有人能以“善道”自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讲了一个人生哲理,其大意相当于俗语“善始善终”。“善始”就是“良好的开端”,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有了“良好的开端”,未必有“良好的结局”。
 
所以说, “知足”是一个人的心态,也是一个人的品行。 品行高尚,心态就平和;贪欲不止,心境就浮躁。《素书》之所以说“吉莫吉于知足”,目的就是提醒你,为了你和你的亲人吉祥平安,也为了你能善始善终, 所以要你必须“知足”、“知止”。 
上一篇:重在实践
下一篇:愿多心苦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