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者”是代词,前一个“者”指的是居于上位的人;后一个“者”是指道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例句有: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老子·七十七章》)
“爱人”的“人”指的是普天下的黎民百姓,这里并非是指才德兼备的贤人君子。
“急”是迫切、急需,在这里作首先、严重、重要讲。例句有: “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 (佐:指帮助解决) (《盐铁论·非鞅》) 成语有“当务之急”。
“爱人深者求贤急”是指英明的君王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求贤若渴,十分重视人才的聘请、招徕和使用。就会像周文王为了兴兵伐纣、拯救百姓,在渭水河畔访子牙;刘玄德为了一统中原,重振汉室而三顾茅庐请诸葛一样,真诚而又急切。
乐:快乐、高兴。
养:给养,这里是指俸禄、待遇。
厚:重、多。
“乐得贤者养人厚”的意思是:得到一个贤人君子是令人高兴的,但是,要留住贤人,发挥贤人的才能,不但要敬重他,重用他,还要给他丰厚的待遇,让他得到物质上的满足。
墨子说: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墨子·尚贤》)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国家,都能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无论是从事农业、工业、商业的人,只要有能力就会得到重用,然后给予他们显赫的官爵,丰厚的俸禄,委以重任,授予决断大事的权力。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官爵不高就不能受到民众的尊敬,俸禄不优厚就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没有决断大事的权力就不能使得民众敬畏。
《素书》“乐得贤者养人厚”的主张与墨子“列德而尚贤”思想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
历史研究发现,古人对人才的重视绝对不亚于今人,甚至他们在招徕人才方面的做法和对人才的优待还超过今人。
公元前314年,齐国乘燕国内乱,出兵攻打燕国,造成燕国数万人死亡。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后,决心广纳人才、奋发图强;报仇雪恨、一雪前耻。但是,燕国地处偏僻,民贫国弱,人才缺乏。燕昭王在无计可施之时,求教大臣郭隗:“如何才能得到贤德之士,共图兴国大业,实现伐齐壮举。”郭隗并没有直接回答昭王,而是讲了一个 “千金市骨” 的故事。
郭隗说:“从前有个国王,派一名宦官携带一千金去买一匹千里马。宦官在路上见到一群人围着一匹死马在叹息,宦官问是怎么回事,有人对他说:‘这本是一匹千里马,今天不幸死了,所以大家都很惋惜。’这个宦官就花了五百金买下这匹死马的骨头,带回去见国王。国王一听,火冒三丈:‘我要死马的骨头有什么用?’宦官回答说:‘大王息怒,我花那么多黄金买了一副马骨头,一定会引起轰动,人们肯定会认为大王买马骨都肯出大价钱,何况是活马呢?过不了几天,就会有人把千里马送上门来。’果然正如宦官所言,几天之内,国王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燕昭王听了这个故事后,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问郭隗:“那么我应该怎样做呢?”郭隗说:“大王如果真心招揽天下贤士,那么就把我郭隗当作马骨头吧!”
燕昭王依照郭隗的话,特地为他建造了一座宫殿,像学生待老师那样恭恭敬敬地听郭隗讲课,还亲自端茶送饭。同时还在易水之旁筑一高台,把黄金堆放在上面,准备随时奉送天下贤士,取名 “招贤台”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燕昭王 “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的故事 (《战国策·燕策一》)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出三年,如赵国的剧辛、齐国的邹衍、魏国的乐毅等天下贤才陆续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
乐毅是战国后期有名的军事家,在替魏昭王出使燕国的过程中,受到热情友好的接待,在多次推辞、谦让之后,乐毅接受了燕昭王的聘任,成为燕国的亚卿(亚卿是周朝的官制,卿有三等:上、中、下,亚卿是仅次于上卿的中卿)。
公元前284年,燕国经过多年的准备之后,联合赵、楚、韩、魏四国,由乐毅任总指挥(上将军),挥兵东进,攻打齐国,在济水之西大败齐军之后,乐毅率领燕军单独追击,占领齐国国都临淄,把齐国的宝贵财产掠夺一空,运到燕国。燕昭王非常高兴,亲自到济水边慰劳军队,犒赏士兵,把昌国(现临淄东南一带)封赏给乐毅,称号是 “昌国君” 。其后,乐毅在齐国连续五年,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实现了燕昭王讨伐齐国,报仇雪耻的目的。
燕昭王“卑身厚币”招贤纳士的行为,对应了《素书》中“爱人深者求贤急”,结果招来了名人贤士。当乐毅率兵攻占齐都临淄时,燕昭王不仅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赏士,而且还封乐毅为“昌国君”,把临淄东南一带赏赐给他,充分体现了《素书》中关于“乐得贤者养人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