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离梦异

原文:“貌合心离者孤。”
 
“貌合心离”与“貌合神离”的词意是一样的,因为古人把“心”看作是思想器官,与精神的“神”都是用来记述人的内心情感的。
 
“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 意思是: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
 
“貌合心离”的意思是:表面上情投意合,实际上同床异梦,各有各的打算。这种情形经常发生在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亲友之间。他们之间由于某种原因,原本存在的亲情和友情发生了变化,双方产生了隔阂。但是,为了维持表面上的亲情和友情依然存在,相互之间仍然形式上和睦相处,但内心的情感已经疏远,各自都有了自己的主意和盘算。
 
不过,《素书》中的“貌合心离”并非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的改变,而是另有所指。
 
分析认为,《素书》所说的“貌和心离”主旨是要表达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在国家内部,君臣之间不仅要貌合,而且心也要合。不过,这个“合”并不是朝堂上下一团合气,合朝交欢,而是要坦诚相待、推心置腹。在大政方针上,国君和大臣,上级和下级思想要统一,行动要一致;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只有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才能政通人和、物阜民安。
 
二是在国际交往中,要开诚布公,心境光明。国际上经常出现双方或者多方为了某种共同利益,或者一个共同目标而结成利益共同体,成为合作伙伴。在此过程中,各方都要诚实守信,相互配合。如果同盟各方貌合心离,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种联合的统一阵线就会发生动摇,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分崩离析,土崩瓦解。同盟解体后的各国依然成为孤木独枝,给人以相乘之机,提供让对方各个击破的良好时机。
 
例如,2000多年前的战国末期,秦、楚、齐、燕、赵、魏、韩,战国七雄都想当老大,但打来打去,结果谁都没有能力成为真正的霸主。就在秦国逐渐坐大,对其他六国造成威胁时,出现了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一批纵横家,他们在七国之间往返穿梭,凭借三寸不烂之舌,陈以利害,晓以优劣。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终于说服魏、赵、韩、燕、楚组成五国联军进攻日益强大的秦国,但是由于这种联合缺乏诚信基础和统一指挥,各怀鬼胎,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都想让他国军队打前站、当先锋,自己则坐镇后方,静观其变。所以,在决定向秦国发动进攻时,楚、燕两国军队却按兵不动,造成孤军深入的魏军在函谷关遭受重创。此时韩国一面派人与秦国讲和,一面随同其他四国军队向后撤退。此时秦军乘胜追击,在韩邑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俘虏韩将鱼叟、申差,打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余人,战国时期的首次“合纵”联盟因五国之间“貌合心离”而以失败告终。
 
那么,如何才能使得君臣之间、臣臣之间,能够推心置腹,既貌合,心也合呢?老子说: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老子的意思是:崇高的善人(圣人)应如同水一样,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如水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善于效法上天,说话如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守信用,从政如水一样净化污秽;善于理政治国,处事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用人如水一样清明镜亮;善于顺随天时,行动如水一样涸溢随时。如具备以上“七善”,就与万物无争,所以没有怨咎。
 
如果按照老子的思想,人与人之间没有怨恨,相互无争、相互包容、心扉开敞、息息相通,自然也就达到了“同床不异梦”“貌合心也合”的高端境界。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