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

《素书》原文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是一本类似“语录”体的书,相传是秦朝末年著名的隐士黄石公所著。《素书》语言高度凝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世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学会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一整套法则和经验。
迷者则惑
原文:“迷而不返者惑。”
 
迷:迷恋、迷失、迷乱。例句有: “迷不知吾所如。” (如:往)(屈原 《九章·涉江》 )意思是:当一个人过度地迷恋、沉醉某一事物之后所出现的方向迷失,判断力丧失,辨别能力缺失的迷乱行为。 “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之谓迷。”(《韩非子·解老》) 意思是:找不到要走的路,失去了方向,胡乱行进。
 
“迷”是一个贬义词。例如“鬼迷心窍”“财迷心窍”等。而平时被人称为“官迷”“财迷”“色迷”的人也都是思想境界不高,逐名追利的“迷”人。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迷”: 惑也 。人一旦犯“迷”,就会陷入不知东西南北、难分青红皂白的“迷魂阵”中难以自拔,所以《素书》认为:犯迷的人要能在迷中清醒过来,如果迷而不知返,那就会“惑”。
 
“惑”有多种解释。
 
一是疑惑,意思是怀疑。例句有: “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左传·桓公十五年》)
 
二是迷惑,意思是缺乏是非辨别能力。例句有: “百姓迷惑而国家不治。”(《管子·任法》)
 
三是蛊惑,意思是别有用心、品行恶劣的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惜编造虚假信息,采用谗言佞语,曲逢意迎,蛊惑君主,败坏纲纪,造成混乱。例句有: “惑主败法,以乱士民”(《韩非子·孤愤》)。
 
以上三种解释,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字:“乱”。人一旦“惑”,就会乱了思维,乱了心境,乱了方寸。就会是非不明,好坏不分,忠奸不辨。最终导致一错再错,错上加错,错不可恕。
 
智者不惑,所谓“智者”就是品行高尚的人,头脑清醒的人,是非观念强的人,有自控能力的人,不会犯“迷”的人,犯了“迷”能够醒悟的人。反之,那些经受不住诱惑的人,缺少自制力的人,迷而不知返的人就是迷惑混乱的人。
 
“迷”和“惑”是紧密相连的,但也是可以分离的。那么如何才能把它们分开,做到迷途知返、迷而不惑呢?
 
“迷”不要紧,人的一生,谁能保证不会“迷”那么一回两回?关键是“迷”了之后,通过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能神清意醒,悬崖勒马,就能迷途知返,迷而不惑。
 
“迷而不返”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结果无非是给自己,或者是家庭,充其量给社会的某一点带来损失和伤害,不过,这些都无伤大局。但是,如果一国之君犯“迷”,那造成的危害就不堪设想,例如才刚讲的南朝后主陈叔宝,就是因为他不理国政,不纳忠言,终日迷恋奢侈和酒色,而且“迷而不返”,结果导致国家沦丧。
 
与陈叔宝不同,汉高祖刘邦在攻克咸阳,进入秦宫犯“迷”时,能纳言听谏,迷途知返,所以他能在项羽的大兵临境,泰山压顶时,转危为安,逃过了杀身之祸。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当他进入秦宫,眼见宫里到处都是宝贝,还有数不尽的美女,此时刘邦犯“迷”了,他决定就住在宫里不走了。樊哙劝他要以天下为重,不要贪图享受,刘邦不听。正当刘邦“迷不知返”的时候,张良来见刘邦,告诉刘邦说:“秦朝因为暴虐之道,所以沛公才能到这里,替天下铲除凶残的暴秦。现在我们应该以秦朝灭亡为戒例,以朴素为本,如今刚进入秦都,就安享其乐,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助纣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听从樊哙的话。”刘邦听从张良的规劝,不迷了,清醒了,立即命人封闭秦宫,封存玺印,拘押秦王,还军霸上,同时约法三章,保护百姓。正是由于刘邦忠言逆耳,迷途知返,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鸿门宴”上安全脱身,最终击败项羽,成就一统天下的宏伟大业。
 
《素书》讲“迷而不返者惑”的目的,就是提醒执政者在“迷”的时候,要做“迷途知返”的刘邦,不要学做“迷而不返”的陈叔宝。 
上一篇:蒙而蔽之
下一篇:祸从口出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