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而蔽之

原文:“有过不知者蔽。”
 
过:错误、过失。例句有: “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商君书·开塞》
 
蔽:遮掩、蒙蔽。例句有: “旌蔽日兮敌若云。” (旌蔽日兮:旗子把太阳遮掩了) (屈原《九歌·国殇》) 成语有“阴翳蔽日”(指阴云把太阳遮住了)。
 
“有过不知者蔽”的意思是一个有“过错”而不知道自己有“过错”的人,就是一个被蒙住了双眼,看不清事物的真相,难以辨别是非真假,容易上当受骗的人。
 
荀子说: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 意思是:人所以会有过错的原因在于一头受到了蒙蔽,造成另一头不明白道理。
 
例如,南朝后主陈叔宝,就是这样一个“一头受了蒙蔽,另一头还不明道理”的昏君。
 
陈叔宝在位期间,不问国事,不理朝政,生活奢侈,酣酒荒色,终日 “奏伎纵酒,作诗不辍。”(《南史·陈本纪》) 令人悲哀的是,陈后主对自己的“过错”行为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根本听不进任何批评意见。
 
由于陈叔宝“有过不知”,分不清好坏优劣,所以给奸佞小人有了“蒙蔽君主,恩遇得宠”的时机。有一个深得陈叔宝赏识的都官尚书孔范则投其所好,乘虚而入,专一从事吹牛拍马,报喜不报忧,对凡是批评陈后主穷奢极欲的意见轻则加以掩饰和扣压,重则网织罪名,进行打击陷害。先后将屡次谏诤的大臣毛喜贬谪出朝,老臣章华因批评陈叔宝将“谄佞谗邪”之辈“升入朝廷”而被斩首。甚至在隋军进犯时,陈叔宝竟再次受到孔范的蒙蔽,听信 “外间诸将,起自行伍,匹夫敌耳。岂其所知” 的谗言,将擅长带兵的将军革职,剥夺兵权。更为甚者,此时孔范还将隋军连战连捷的告急文书扣下。588年,当南京城岌岌可危,仆射袁宪上奏出兵抵御时,孔范仍蒙骗陈后主,说什么 “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断南北,今日隋军,岂能飞渡?” 此时的陈叔宝对大兵压境的危情仍不以为然,照样吃喝享乐。数月之后,589年正月,隋军攻入南京,有过不知、受到蒙蔽的陈叔宝被隋军俘获,南朝灭亡。
 
从陈叔宝的事例中说明,堂堂一国之君会受到蒙蔽,主要原因是自己对自己的“过错”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留下了给心怀叵测的蒙蔽者进行蒙蔽的空隙。
 
孔子说: “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意思是:有了错误不要怕改正。孔子又说: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在现实中,为什么有些人知错而不改呢?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维护自己的所谓面子;二是怕承担责任。
 
其实,为了维护面子而坚守错误的人是愚蠢的人,他会因为固守错误而真正丢了面子,付出惨重的代价。而逃避责任、推卸责任、不敢承担责任的人,恰恰显示了他的怯懦、自私和不诚实,必然失去信任和支持。
 
人犯有过错是正常的,不过,有了过错不要掩饰和推诿,也不要纠结和后悔,而是要勇敢面对,改过知悔。只要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你的人生就不会黯然失色。
 
孟子说: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 意思是,当有人给子路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给人家敬礼。古代圣贤“闻过则喜”的精神仍然是我们现代人的学习榜样。
 
犯错误并不要紧,关键是能吃一堑,长一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统一天下之后,由于 “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 的原因导致二世而亡的教训后,引用了《野谚》中的一句谚语: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贾谊引用这句谚语的目的,就是想让后来的执政者 “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察盛衰之理,审权宜之势” ,以保持社稷江山的长治久安。
 
犯“错误”并不一定是坏事,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获得成功,犯错误就是一种机会,在认识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可以吸取教训,有所发现,学到智慧,加速自己的前进步伐和成功概率;要想获得成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错误对于成功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错误可以成为迈向成功的基石;做事情难免犯错误,怕犯错误,不犯错误,必然碌碌无为。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是醒悟、是记取、是总结、是纠正,使之成为“后事之师”,而不是像陈叔宝那样错不知错、错至国丧。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