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

《素书》原文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是一本类似“语录”体的书,相传是秦朝末年著名的隐士黄石公所著。《素书》语言高度凝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世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学会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一整套法则和经验。
英俊豪杰
以上是对《素书》“俊、豪、杰”的解读,最后还要讲一下什么是“俊、豪、杰”。
 
根据考证,《素书》里的“俊、豪、杰”是道家学说,最早出自战国时的楚人所作《鹖冠子·能天》一文,内容是: “德万人者谓之俊德,千人者谓之豪德,百人者谓之英。” 汉武帝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爵国》作了进一步细化: “万人者曰英,千人者曰俊,百人者曰杰,十人者曰豪。豪杰俊英不相陵,故治天下如视诸掌上。”
 
根据史料记载,所谓的“英、俊、豪、杰”是春秋时期,或者更早些时候对官员考评、任用或者晋升时贴的标签,跟现在优秀、良好、满意、及格的意思差不多。其中十人、百人、千人应为职务的高低,责任的大小。并非指所管辖的人数。比如符合“豪”的标准就可以当县官,符合“杰”的标准就可以当州官,符合“俊”的标准就可以封侯,而“英”是专门留给国君的。不过,《素书》只讲了“俊、豪、杰”,而没有讲“英”。
 
现在问题就出来了,既然《素书》是写给国君大臣的,那么有关考察大臣们的标准“俊,豪,杰”都讲到了,而留给国君的“英”,《素书》为什么没有讲呢?这又是一个谜。
 
按理说,黄石公不可能不写。但事实上,流传下来的《素书》并没有“英”的内容,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皇帝是不能写的,指名道姓给皇帝立规矩、贴标签,显然是罪不可恕的,所以作者留了一个空白,让后人去猜想。
 
第二个原因有可能《素书》是有“英”的内容,但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有人,这个人或许是皇帝本人,也可能是哪个拍马屁的官员,发现了“英”的内容之后,认为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是不能存在的,所以作了删除。
 
以上两个原因,哪一个可能性更大呢?笔者认为,当然是第二种可能性更大。
 
标准有了,条件已经摆在那里,但如何实行才能达到呢?请看后续章节。
上一篇:高风亮节
下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