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

《素书》原文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是一本类似“语录”体的书,相传是秦朝末年著名的隐士黄石公所著。《素书》语言高度凝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世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学会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一整套法则和经验。
孜孜淑淑
原文:“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孜:勤勉。“孜孜”是勤勉不懈怠。例句有: “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魏徵《十渐不克终疏》)
 
淑:好、善良。如 “淑好之人” 。(“淑好之人”是既善良又漂亮的人) (《盐铁论·非鞅》)
 
“终”与“始”相对,是结束。例句有: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孙子兵法·势篇》) “保终”就是始终如一,结果完美。
 
“孜孜淑淑,可以保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国君大臣都要勤于政务,在执政过程中,要孜孜不倦,勤勤恳恳,精益求精,有始有终,把每一件政事都要做精、做细、做好,让老百姓满意。
 
古人认为,为政者的勤与懒是关系到是为老百姓造福,还是为老百姓造孽的根本,只有勤勤恳恳办公事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官员。 “怠之祸人,甚于贪酷。”(汪辉祖《官箴》) 意思是为官者怠于政事,给老百姓造成严重祸患,比贪婪所犯下的罪恶更为有害。
 
为官不为,庸政、懒政同样是腐败。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这是对国家、对老百姓极大的不负责任。
 
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和“占着茅坑乱拉屎”同样都是祸害。
 
勤于政事,平民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典范。明朝建国之后,朱皇帝深知皇权来之不易,为了防止大权旁落,他废除丞相制,集相权与皇权于一身,大小政务均亲自处理,往往天不亮就起身批阅公文,直到深夜才得以休息。以洪武十七年九月的收文为例,从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内共收到内外诸司奏扎一千六百六十件,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平均每天要批阅二百多件奏扎,处理四百多件政务。侍臣怕他操劳过度,劝他:“陛下励精图治,天下苍生之福,但圣体过劳,宜多加保重。”而朱皇帝却说:“你以为我爱这么辛苦吗?当年打天下,我饥不暇食,倦不暇寝,现在天下已定,四方无事,难道就可以高居宴乐了吗?自古以来, 人勤则国家兴,人怠则国家衰,我怎么敢暇逸呢? ”
 
一个农民出身的平民皇帝,能把勤政放到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比起同样是平民出身的李自成来,的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清康熙朝有个“御门听政”的定制,初始于顺治二年,但未形成规制,康熙元年起逐渐形成定制。直至康熙八年,康熙帝亲政后才得以完善。
 
“御门听政”是康熙帝接见臣下,处理日常政务的主要方式,当时规定:“每月除初五、十五、二十五这三日常朝在太和殿之外,其余时间,每日听政,必御正门”,即乾清门。
 
康熙帝亲政后,开始御门听政,此后日以为常,风雨不误。每日“ 未明求衣,辨色视朝 ”。也就是说,春夏早六时,秋冬早七时,康熙帝必亲临乾清门听朝理政。数十年“ 每日侵晨御门听政,未尝暂辍。 ”
 
不过在此期间,由于大小官员每日都要三更起床,四五更上朝,夜行风寒,十分辛苦。所以就有人提议推迟上朝时间,或改为三、五日一朝。康熙帝得知,深深体谅群臣苦衷,把上朝时间顺延一小时,改为春夏七时,秋冬八时。但对三、五日一朝的提议,康熙认为 “若必定三、五日以为奏事常期,非朕始终励精之意也。”“朕非不知燕息自怡,盖所爱不在一身,总为天下生灵之计。”“致治之道,务在精勤,励治图终,勿宜有间。”(《清圣祖实录》) 历经八年,康熙三十五年,最终驳斥了多年来此类因循旧制修改听政制度的主张,康熙帝说: “三十年来,每晨听政,面见诸臣,咨询得失,习以为常。今若更改,非励精求治,初终罔闲之道,且与诸臣接见稍疏、朕衷亦深眷念,此奏不准行。” 为御门听政之争画上了句号。
 
自此之后,“御门听政”成为定制,成为整个清朝皇权与勤政的重要标志。
 
明太祖、康熙帝,他们都很勤政、也很有政绩。所以,在他们执政期间,才会出现“洪武之治”和“康熙盛世”,为各自的皇权延续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孜孜淑淑,所以保终”的结果。 
上一篇:橛橛梗梗
下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