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非损恶

原文:“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抑:压制、控制。
 
损:减少。
 
“禳”是祈禳,古代以祭祷消除灾难的一种迷信活动。例句有: “齐有彗星,齐侯使禳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过:过失、错误。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的意思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所以要抑制自己的错误念想,减少“恶”的行为,这样就不会发生过错,可以消除灾祸。
 
心怀淳厚、心地善良,有同情心、怜悯心的人是不会有邪恶念想的;心胸开阔、心清似水,有是非观、道德观的人是不会有恶劣行径的。
 
曾子说: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矣。” 意思是,好心向善、行为规范、安分守己的人,虽然你并未看到因此给你带来的好处,但祸害和灾难已经离你远去了。
 
安分守己是做人的起码准则,不能说的话不说,不能做的事不做;遵纪守法,不要投机取巧;不要见利忘义;不要斤斤计较;不要因小失大。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规章制度。例如开车不要闯红灯;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公共场所不要吸烟;小买小卖不要短斤少两;大买大卖不要掺杂做假。总之,“抑非损恶”的主旨就是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从国家层面来讲,“抑非损恶,所以禳过”有两种含义:
 
一是自律。执政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施仁政、守诚信;公平公正、关注民生;拒绝巧取豪夺、盘剥百姓的恶行。这样国家就不会有祸患发生。
 
二是强化。治理国家要采用必要手段,抑制非法行为的发生和蔓延;依法打击邪恶势力;抗击一切入侵者,国家就会免于灾难,实现长治久安。
 
《左传·隐公六年》记载:早几年,郑国派人与陈国讲和,陈国国君陈桓公认为陈国的危险来自宋国和卫国,并不把郑国放在眼里,拒绝了郑国的请和要求,同时对郑国也不加任何防范。公元前706年,郑国发动突然袭击,郑国国君庄公亲自率军攻打陈国,由于陈国没有准备,郑国大获全胜。当时的有识之士评论说: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意思是: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这说的就是陈桓公吧!滋长了恶而不悔改,马上就会招致祸害。虽然也想挽救,但未必能够做到。
 
《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周任(指周朝的大夫)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以上这段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恶的蔓延,如同遍地大火,不可以靠拢,难道还能扑灭?周朝曾有一位大夫说:治理国家的人,见到恶,就如同农夫急于锄杂草一样,锄掉它聚积起来肥田,铲除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长,那么善的事物就能发展了。
 
“除恶”有两种方法:
 
一是除恶务尽。就是如《商书》所言,要像农夫锄草一样,一经发现,立即铲除,而且还要挖掉老根,使它不再生长。
 
一是引恶向善。制造条件,不给“恶”留有任何易于生长的环境,不给“恶”留有任何生长蔓延的契机。
 
如何才能让“恶”没有生长蔓延的契机呢?有一个小故事可能会使你有所启迪。
 
传说,南山和尚有两名弟子。一天,大弟子下山化缘,化得一担鲜桃。路过李家庄时,大弟子内急,就把桃子放在树下,然后找地方方便去了。回来后,看见一大群人正围在树下吃桃子。大弟子大喊:“那是我的桃子,不许吃。”听到喊声,众人立刻散去。回到寺里,大弟子向南山和尚抱怨:“李家庄的人太可恶了,居然偷吃桃子。”几天之后,二弟子下山化缘,一不小心,摔伤了腿,倒在了李家庄村口。村民发现了,就把二弟子抬回家中,还请来医生给他治疗。伤好后,二弟子回到寺里,把经过告诉了南山和尚。南山和尚笑了,他问大弟子:“你还说李家庄的人可恶吗?”大弟子回答道:“上次是挺可恶的,这次怎么友善了呢?”“其实啊,”南山和尚说,“大善大恶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和这李家庄人一样,是些普通人。既有小善,也有小恶。你给他一个善的契机,他就表现为善;你给他一个恶的契机,他就表现为恶。所以说,小的恶要原谅,小的善要引导。你把一担桃子丢在树下不管,还怪别人偷吃啊?”
 
因此说,“善”和“恶”在不同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绝断人性中产生“恶”的契机,就会更多地释放出人性中的善意。当然,无论小恶,还是大恶,只要发生,都要彻底铲除、不能任由其滋生蔓延。如果从治理国家角度来讲,只有除恶才能扬善;国际交往,和睦才能友善;遭遇挑衅,有节才能有理;对待战争,打击才能和平。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