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

《素书》原文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是一本类似“语录”体的书,相传是秦朝末年著名的隐士黄石公所著。《素书》语言高度凝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世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学会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一整套法则和经验。
欲明明德
原文:“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以上是《素书》的最后一段话,这段话可以理解为《素书》作者对理解《素书》内容,实行《素书》精神的简明提示。
 
“此乃数之所得”的“数”是规律和必然的意思。例句有: “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刘禹锡《天论中》) 意为:事物相互作用的时候,其中一定存在规律性的东西。
 
“不可与理违中”的“理”是道义和道理。例句有: “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 意思是:所以理和义之使我的心喜欢,就和牛羊狗马的肉令我的口喜欢是一样的。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的意思是,无论是行为处事,还是治国理政,都要依规律、明事理、顺天而行。
 
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性的,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要主动地去感觉、认知和适应,从而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化解和应对各种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而不是拒绝它、回避它,更不能逆势而行。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既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以顺应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简单粗暴、任性而为。
 
释:(许慎《说文解字》)解意为:消除、解脱。例句有: “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释己”,是把自己排除在外。
 
“逆”与“顺”相对,是抵触、违背的意思。例句有: “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留侯世家》) 同时也作背叛、叛逆讲。例句有: “摧灭群逆。”(曹操《褒枣祗令》)
 
“释已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这句话的意思是:正人必须先正己。
 
《素书》要求,在研读《素书》过程中,必须把自己摆进去检查对照,深刻理解、深入领会、认真实行《素书》的精神实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切忌用《素书》中的大道理去教训别人。如此,就能收到令人信服,风正气清的效果。
 
西汉时,李广曾在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为将,由于他善于骑射,勇力过人,作战勇敢,匈奴人都很害怕他,称他为“飞将军”。在李广率军驻守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期间,匈奴数年不敢入侵。
 
李广“纳口少言”,很少说话,更很少用大道理教训别人。但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而且,他还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身,是一位体贴士卒、廉洁奉公的将军。他历任七郡太守前后四十余年,每得到朝廷赏赐,立即分赏给部下;他每年两千余石俸禄,但家无余财,而且从来不过问家产的事。同时,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 意思是,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发现有水,士兵没有饮遍,他就不靠近水边;士兵没有都吃上饭,李广就一点都不吃。他对士兵宽厚和缓而不苛刻,士兵因此乐于为他效命。司马迁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意思是,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由于李广“正己”,而不是“释己”,所以他的士兵非“逆”而“顺”,既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又尊敬热爱自己的统帅,当李广去世后,全军将士悲恸异常、哭声满天。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理”的解释是:客观事物的次序、事物的规律、是非的标准。例句有: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韩非子·解老》) 而《素书》中的这个“理”是治理、管理的意思。例句有: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吕氏春秋·劝学》) 意为:君主圣明,天下则可治理得好。成语有 “理事自若”(《后汉书·卓茂传》) 。“理国”:即治理国家;“理民”:即治理人民。
 
所以,《素书》认为:治国理政要牢固树立 “以民为本,本固邦宁” 的执政理念,想方设法让老百姓满意。只有不断提升民众的满意度,才能获取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有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你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从而才能实现政局稳固,国家安定,社会繁荣,人民幸福。相反,如果执政者违背民众意愿,发生与民争利、盘剥百姓,甚至欺压百姓的情形,结果非但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反而出现“难从则乱”的时局,遭到民众反对,社会发生动乱,国家就不可能得到安宁,政权也就会发生动摇。
 
为此,《素书》作者黄石公在全书结束时,肯定地说:只要理解《素书》,依照《素书》行事,就能治国兴邦、为民执政,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和最佳效果。
 
“理身、理家、理国”与“修身、齐家、治国”的意思是一致的。
 
“修身、齐家、治国”出自《礼记·大学》,原文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致和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以上这段话的意思是:欲做大事,布德于天下者,必须先把国家治理好;想把国家治理好,应先把自己家庭的事情处理好;要处理好自己的家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而修炼自身的人,首先要心正。如何才能心正呢?心正,必须意念要诚实,态度要诚恳,心正意诚之后,才能求得真知;求取真知灼见,必须要亲自实践,亲身经历,即物穷理,如此才能增长知识和才干。其后,才能意诚、才能心正、才能修身、才能齐家、才能治国、才能平定天下。
 
《礼记》先于《素书》。由此可见,《素书》中“理身、理家、理国”的思想来源于《礼记》。黄石公在作《素书》时,为了重点突出,对《礼记》中“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进行了浓缩和精炼。如此一来,不仅给人一种简洁明快、一目了然的直感,而且也突出了礼记中“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理念,同时对方便读者的阅读、记忆和理解也产生了良好效果。 
上一篇:光明磊落
下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