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

《素书》原文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是一本类似“语录”体的书,相传是秦朝末年著名的隐士黄石公所著。《素书》语言高度凝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世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学会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一整套法则和经验。
决策于仁
原文:“决策于不仁者险。”
 
“决策”是决定策略或办法,意思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通过比较,权衡利弊,然后从两个以上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例句有:
 
“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名显。”(《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什么是“仁”,先前在第二章已经作了解读,“仁”就是爱,关心人、同情人、爱人就是“仁”。而“不仁”指的则是没有爱心的人。
 
“决策于不仁者险”这句话中的“不仁”的含义除了没有爱心之外,同时还包含有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不识大体、利令智昏的愚人。
 
韩非子说: “智者决策于愚人,贤士程行于不肖,则贤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论悖矣。”(《韩非子·孤愤》) 意思是:君王靠愚蠢的人来作决策,贤士由缺德的人来评价,结果是贤士感到耻辱,而君王得到的决策也是荒谬的。
 
所以,《素书》认为,国君如果听信一个“不仁”者的决策,结果必然走入险境。
 
公元前262年,韩国上党郡郡守冯亭要将上党十七城送给赵国,赵孝成王看到天上掉下来的这个大馅饼,十分高兴,连忙召见平阳君赵豹征询意见,赵豹说:“圣人把无故得到的利益视为大祸。”认为还是不要接受,孝成王说:“那里的百姓都怀念我的恩德,怎么能说是无故呢?”赵豹回答说:“秦国吞食韩国的土地,从中间截断上党的道路,把韩国一分为二,然后把上党地区纳入秦国领土。现在韩国所以要把上党十七城献给赵国,实际上是想嫁祸于人。秦国付出了代价,本来已经到口的肥肉,怎么可能会让赵国坐享其成,从自己的口里夺了去?如此一来,秦国就会与赵国为敌,受到秦国的攻击。”
 
孝成王对赵豹的见解并不认同,他认为,出动百万大军,一年打到头,也不一定能得到一座城邑,现在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十七座城邑,这个大便宜怎能放过呢?于是就召见平原君赵胜,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征询他的看法,寻求他的支持。赵胜完全同意孝成王的意见,认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得到十七城,是天大的好事,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并亲自作为赵国使臣,到上党接受韩国的十七座城邑,派廉颇率军驻扎在长平,占领了上党地区。
 
秦国到口的肥肉被赵国抢了去,于是就派兵攻打赵国已经占领的上党。随后,秦国施用反间计,造成老将廉颇被免职,而替换上台的是“纸上变兵”的赵括,长平一战,秦将白起大败赵括,致使四十万投降的赵军被坑杀。从此之后,赵国由盛转衰,直至被秦所灭。
 
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表面看,是孝成王没有认清韩国嫁祸于人的用意,贪图十七城的利益,是导致赵国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而司马迁则认为:赵国之败是因为平原君不识大体,利令智昏、贪图上党之地所造成的。苏辙也认为:长平之祸是平原君赵胜贪土地而引起的。
 
决策者应是有远见卓识的智者,在作决策时,应清醒明智、高瞻远瞩、权衡得失,从战略高度进行分析研判,千万不要像赵孝成王那样,“决策于”平原君这样只看眼前利益,不顾后果,迎合国君,把国家前途命运视为儿戏的“不仁者”。 
上一篇:俊杰在位
下一篇:严防失密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