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用人不得正者殆。”
“得”有多种解释,用途十分广泛,单独使用,既可以理解为得到和获得,也可以解读为能够和可以。“得”与“不”联词是否定词,如“哭不得”“打不得”“不得闲”。《素书》中的“得”是与“不”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不得”不能理解为没有得到和获得,而应解读为不能够和做不到。
“正”的意思是不偏不斜,恰到好处,这个“正”用在用人上,应理解为使用恰当,人尽其才。
殆:危险。例句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用人不得正者殆”的意思是:使用人才不能偏废,要根据人才的特点、专长、能力,因材施用,既不要大材小用,也不能小材大用,切忌在关键时刻用错了人,导致危险和失败的发生。
用错人与重用祸国殃民的奸臣、佞臣是不同的,因为被用错的人或许是有缺点错误的人,也或许是思想境界不高、工作能力不强的人,但他们并不一定是奸人、坏人。他们所以被用错,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和损失,主要原因是使用者在用人上的随意性和任意性,把重大责任交给不能胜任、无力承担的人所导致的。例如先前讲过的赵孝成王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任用只会“纸上谈兵”,从未有过战斗考验的赵括为大将,替代老将廉颇,结果造成赵军在上党战役中全军覆没,四十万将士被秦军坑杀,这就是用错了人,“用人不得正”的严重后果。
又如,诸葛亮一生谨慎,善于用兵,同时也知人善任,所以能辅佐刘备取得半壁江山。所以,在后人的眼里,诸葛亮就是一个既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能南北转战、安邦治国,文武双全,一贯正确的完人。但是,诸葛亮也犯过错误,而且是他自己都不能原谅的错误。
228年,诸葛亮统领三十万大军,出汉中,奔祁山,以图中原。开始进展还算顺利,以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主力,诸葛亮则率大军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城守将战地反水,归降蜀汉。
魏主曹睿得到报告后,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助曹真,一面令张郃为先锋,司马懿引领大军二十万,出关迎战。
司马懿为了阻止诸葛亮进兵,派张郃夺取汉中咽喉要路街亭,绝其粮道,迫使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接到情报后,认为事关重大,必得一员大将镇守街亭。此时,马谡自告奋勇,愿引兵承担镇守街亭重任,并立下军令状。
谁知,马谡傲慢轻敌,既不按诸葛亮临行时的嘱咐,也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坚持居山而守,司马懿率军进至街亭,切断马谡与山下屯兵的王平联系,将蜀军团团围困在山上,由于山上无水,蜀军饥渴难耐,致使寨中大乱,半夜时分,大部蜀军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只得带领残兵从山西突围逃奔。
街亭失守,司马懿长驱直入,率大军望斜谷进发。诸葛亮见大势已去,连忙部署全军后撤。
蜀军退回汉中,马谡来见孔明,依军法,诸葛亮斩杀了马谡,事后,诸葛亮痛哭不已,参军蒋琬问道:“马谡罪当该杀,丞相何故痛哭?”孔明说:“吾并非为马谡之死伤心,当初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告诉我: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今深应此言。我现在是悔恨自己用人不明,想到先帝的话,所以我伤感痛哭。”
用人不当,导致诸葛亮兵出祁山即以失败告终,这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败笔,教训是深刻的。经验证明,如何用人不仅需要智慧,同时也要讲究科学,既要能发挥人才的专长,又要能发挥人的潜能,用对了人,事半功倍;用错了人,贻害无穷。简而言之,就是用人不要用错了地方,这是千百年来在用人方面用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