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略”与“详”相对,是简单、略微的意思,例句有: “加以一字太详,减其一字太略。”(刘知几《史通·叙事》) “略己”,指对自己的过错轻描淡写,尽力辩解。
责:责备、责罚。例句有: “悔过自责。”(《史记·殷本纪》) “责人”是指对别人的过失缺点求全责备,不加体谅。
“治”与“乱”相对,是治理得好和安定太平的意思。例句有: “以乱攻治者亡。”(《战国策·秦策》) “不治”就是造成混乱,难以治理。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的意思是:由于对己宽,对人严,所以难以服众,产生埋怨,进而导致政令不能畅通,政策无法落实,社会不能安定;天下无法太平,国家难以治理。
孔子说: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怒矣。”(《论语·卫灵公篇》) 意思是: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可见,孔圣人是提倡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的。
“严于律己”,就是身居上位的人应当严格要求自己,终生三自省身,对自己的缺点错误,不隐、不瞒、不辩解,不原谅,及时发现,改过更新。
“不躬不亲,庶民不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意思是:上位者不能以身作则,百姓就不会相信。身居上位的人如果能够以身作则,亲力亲为,严己宽人,就能赢得人心,取信于民。
“宽以待人”就是“赦小过”。对待别人的缺点和过失不要求全责备、不要囿于成见、不要抓住不放;要多一份包涵、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关怀,给他留下自省和自责的时间和空间,给他留下改正错误和过失的余地和机会。
民间有一个“仁义胡同”传说,这个传说有两个版本:
一说是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家中来信,说盖房因地基与邻居发生纠纷,希望他能利用官职权力出面解决。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 “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邻居,让他二尺又何妨。” 家人接信后觉得有理,就在建房时让出了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大量,很有感悟,也让出了几尺,结果两家之间形成了一条八尺宽的胡同,后人称之为 “仁义胡同” 。
另一说是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说康熙的老师,当朝宰相,山东聊城人傅以渐家人在东关家庙拓建时,院墙盖住了邻家地基,邻家以有碍自家风水为由,要求傅家予以拆除重建,而傅家又不肯,为此双方发生纠纷,一时相持不下。于是傅的家人写信给当时任国史院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傅以渐,让他给地方官打声招呼,予以支持和照顾。傅大学士看完信立马回信,道: “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后十分羞愧,主动将墙基退让三尺。邻家看到相府家人如此大度,十分感动,便也主动退让三尺,结果就形成了傅氏祠堂东邻的六尺宽的小巷,即 “六尺胡同”。
以上两种传说,虽然年代不同,地点不同,回信内容也不尽相同,而出场人物更不相同,但要说明的事理和给人的启迪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强者与弱者之间产生矛盾和纠纷,身居上位的人要宽容大量,主动检讨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承担责任,化解矛盾。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孔子所倡导的是榜样效应,他认为:身居上位者的品德好比天上的风,是有影响力的,高尚的品行会带来良好效果,而地面上人的品德好比草,永远追随着风的行进方句;风吹到坪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律己”是一种勇气与担当,“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实质就是博大的文明胸怀,高端的人生境界。执政者只要以身作则,能够以 “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 ,必然能够成为鹤鸣在野,鸿渐于陆的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