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凌下取胜者侵。”
凌:侵犯、欺侮。例句有: “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九歌·国殇》)
侵:欺负。例句有: “强不侵弱。”(《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下”与“上”相对,泛指低、弱、小。例句有: “群下劝先主称尊号。”(《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凌下取胜者侵”可以有两种解读。
第一种解读是个人行为。例如有权的、有钱的、有势的,他们平日里倚权仗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傲慢无礼,对大臣、下级、下属、百姓,或者是性格懦弱者,非打即骂,任意戮杀,肆意欺辱。
欺负人终究是要得到报应的。孟子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 意思是:君主把臣下看得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自己的心脏;君主把臣下看得如同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普通国人;君主把臣下看得如同土块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得像仇敌一样。
庄子说: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庄子·外篇·秋水》) 意思是:我在天地之中,就如同一粒石子,一棵小树在大山之中那样。
所以说,身居上位的强者要认清自己,把自己当作天地间的一粒石子和一棵小树,将下位者看作自己手足,任何时候都不要自称“老大”,更不能忘乎所以,以强欺弱,以大欺小,做到:
态度要谦逊,即有涵养、不显傲、心胸宽、能谦让、知下情、懂礼仪;
行为要低调,即头要低、尾要夹、崇节俭、莫奢靡、留余地、莫露锋。
第二种解读是国家行为。例如大国欺负小国,强国欺负弱国。这里的“侵”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侵犯,而是国家行为的侵略。
《素书》作者黄石公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70—210年这一时期内。这期间,秦王朝通过商鞅变法,正逐渐强大起来,自庄襄王起,就开始了吞并齐、楚、燕、赵、魏、韩六国的战争。“战国七雄”时而联合,时而分裂,纵横交错,战争连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后平定了齐国,实现了统一。
当时,黄石公亲眼看见的就是秦王朝以自己的强大,不间断地向其他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弱肉强食,最终占领了魏、韩等六国的领地,使六国的人民失去了国家。至于后人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他在当时不可能产生出这种感悟和认知。
非但如此,他所看到统一后的秦王朝更加凶残,老百姓更加痛苦,社会更加动荡,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期盼的国家统一后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美好图景。
鉴于上述原因,所以《素书》作者主张国家强大了也不能称王称霸,实行霸权主义,任意干涉别国内政,随心所欲地对弱小国家发动侵略战争。
“凌下取胜”的“取胜”并非是实际意义上的最后胜利,而是指实施了“凌下”的行为后,虽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由于这种侵略行为是非正义的,在侵犯别国的同时也侵犯了你自己,最终必将给自己带来不得善终的结果。